![]() |
|
编辑词条 发表评论 历史版本 打印 世界审计史(1-3)封建社会国家审计的发展 如果有人说,查帐简直太无聊了,那么,我就这样回答他:国家的繁荣富 强要求我对会计帐目进行审查,在这种情况下不允许我害怕麻烦。
——Friedrich Ⅱ 3.1 德国国家审计的发展 在封建德国的数百个公国中,以普鲁士和奥地利最为强盛。王公们驾驭着属于他们自己的官 僚机构,促使各级官僚阶层依靠来自上层的指令性和命令性的管理方法,进行着强制性的封 建政治统治和农庄经济管理。 在普鲁士威廉一世时期,官僚行政机构就初具规模,专制王权最终确立。他的箴言是:“ 朕乃君王,故应为所欲为”。 1713年3月4日,新继位的弗里德里希·威廉一世签署了一份对亲密朋友埃伦赖希·博吉斯拉 夫·冯·克罗伊茨(Ehrenreich Bogislav van Creutz)的任命书。任命书中指示:(250 Jahre Rechnungsprufung,Frankfurt am Main 1964,p.15-16.) 我们特别委托他监督我们的、军用的和民用的出纳工作,这样,他就成为 负责人而被委托管理出纳处的工作。……应最谨慎地防止一切错误、贪污和混乱,……尽一 切办法防止和限制所有不必要的开支并很好地管理其他事务。……没有我 们的预先知道和批 准,不可有特殊的国家预算支出。当他在监督业务中发现哪怕是很小的混乱和错误,或者发 现会计人员和其他官员不是以应有的忠诚、努力和准确来满足部门的要求,那么,他就应该 毫不迟疑地与有关指定的团体联系,并处理这些事项,或者向我们汇报自己对此事的意见,而不可对我们有丝毫的隐瞒。正象他每次所作的那样,当会计帐目由总出纳处编制出来以后,他应该作为代表亲自进行审查。……。 一般认为,这份任命书乃是总会计院(General Chamber of Accounts)创立的最早文件。从此,克罗伊茨出任总监督官,作为国王的代表,负责对政府的会计帐目和各项收支进行审 查。显而易见,这种国家审计已经完全独立于行政部门。 1714年10月2日,国王又命令为总监督官配备四位顾问,以协助会计帐目的 审计工作。所以,有的人视1714年10月2日为德国国家审计机构的创立日。不过,现在大多数人都认为这个名为总会计院的审计机关正式成立于同年11月 份,因为它的办公地点于11月设在柏林长桥处的邮政大楼。 关于这一审计机构的性质,威廉二世1717年6 月16日在给“真正的秘密预 算顾问”、“总会计院的负责人和主席”克罗伊茨的一道命令中解释道:(250 Jahr e Rechnungsprufung,Frankfurt am Main 1964,p.15-16.p.17-18.) 这一总会计院是一个特殊的团体,它应只从属 于我们最高层人物,而不应从属于任何其他人。…… 总会计院应在我们真正的秘密预算顾 问、战争预算顾问和总监督官冯·克罗伊茨的主席团和由其任命的梅布里斯(Membris)的 领导之下。 国王在1713年3月9日的一份公告中还明确指出:(250 Jahre Rechnungsprufung,Frankfurt am Main 1964,p.15-16.p.19.) 审计机关不要注意收入流入何方,而是应把国家的利益看作是最高 原则,是一切。 总会计院的建立,为国王通观整个管理、澄清责任和巩固集权统治,发挥 了积极的作用。然而,九年后,也就是1723年1月19日,新颁布的宪法决定取消 独立的总会计院。根据1723年2月9日和3月2日的命令,审计机构改称为最高军 事和国家会计院(der Bezeichnung Ober-Kriegs und Domanen-Rechenkammer),从此,审计监督工作成为下属团体,移至普鲁士第一财政部长的第二和第四局 局长之手,全然失去了其独立性。 但审计官克罗伊茨一直到他生命的最后时刻都深受国王的信任。在1733年2 月 18日的葬礼行列中,伴随着阵阵悲哀的钟声,数十辆马车缓缓前行,规模壮观。当时,一位名叫施莫勒(Schmoller)的部长这样描述了克罗伊茨的性格特征:(250 Jahre Rechnungsprufung,Frankfurt am Main 1964,p.15-16.p.20. ) 节俭、经济、简朴,喜欢有条不紊,是一个喜欢数字和帐目计算的 男人。而且,与国王的大多数宠臣一样严厉和不宽容。他那双鉴别人的能力的锐利目 光和进行工作的条理秩序感,完全可以独立地使国家审计这部机器很好地运转起来。 弗里德里希·威廉二世体态骠悍,秉性暴烈,身高二米有余。他一向对宫 廷礼仪和经济文化概无兴趣,唯独热衷于军事活动。他认为,要使国家强大,唯一的手段是强化军队;充足的财力加上一支严阵以待的军队,就可使自己免 于沦为大国手中的玩物。所以,他年复一年地出入军营,从不知何为疲倦。可 他对于经济和文化建设竟连一小笔钱也舍不得开销。这个“乞丐国王”紧缩开 支,把盈余的钱全部花在军事上。显而易见,在他看来,国家审计主要是为军队 建设服务的。也就是说,国家审计只有在为强化军队而发挥监督作用时,才具 有意义。一旦面对政府官员们争权夺利,为照顾某些权贵的利益,他就会不惜削 弱国家审计机关的应有权力。可见,在封建专制统治下,国王的喜怒哀乐,往 往决定着国家审计机构的命运。 这种缺乏独立性的国家审计机构一直延续到1740年威廉二世一命归天,没 有任何根本性的改动。 在28岁的弗里德里希·威廉二世继任普鲁士国王的时候,英国已经发生资 产阶级革命,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也如剑拔驽张的火并之争,一触即发。相对来说,普鲁士显 得 弱小而落后。但弗里德里希二世不甘人后,决心利用和加强父亲留下的这支军队,进一步扩 张普鲁士的版图,逐步实现他称雄欧洲的抱负。 经过长达七年之久的战乱以后,虽然普鲁士战果辉煌,但人民也受尽了苦难。兵役、徭役 、饥馑和战火的摧残,将普鲁士搞得满目凄凉,全国损失约40万人口。面对破败不堪的王国,弗里德里希二世感到了惆怅并开始反省。但是,在惆怅中消沉下去或甘心于无所作为并不 符合这个统治者的个性。他决心在危难之中兑现自己的诺言:“君主应时刻在岗位上”。所 以,他从疆场回国不久,便采取一系列措施进行整顿和改革,其中也包括国家审计制度。 1768年,国王签署命令重建总会计院,并任命约翰·伦贝特·罗登(Johann Rembert Rode n)为该院的第一主席。国王非常信任罗登,总是委托他办理特别重要的审计工作。当罗登在 病榻上苦度生命最后时光的时候,国王于1780年11月24 日写信给他,让他告知,当他万一去世时他将推荐谁作为继任者。罗登对此痛 苦不堪,他躲闪地回答:他希望重新复元,恢复健康。国王于11月28日再次写信给他,问 他一旦病情恶化,他想推荐谁作接班人。罗登提出了几个他认为合适的人选。国王对此仍然不满意,马上给他下达了最后一道命令:( 250 Jahre Rechnungsprufung,Frankfurt am Main 1964,p.15-16.pp.22-23. ) ……我必须知道,您所提议的人中谁是最好的和最优秀,且具有最 多的诚实正直和积极性的。我祝愿你们长寿,我只是想确切地知道,在您离开人世时,我能将审计工作委托给谁……。 罗登这才不得不向国王推荐财政顾问库默尔(Kummer)作为他死后的继任 者,接替总会计院主席的职务。这一建议被国王接受。 罗登逝世以后,国王马上写信给他的遗孀:( 250 Jahre Rechnungsprufung,Frankfurt am Main 1964,p.15-16.p.23. ) 非常遗憾,死神夺去了我的秘密财政顾问和总会计院主席罗登。他 是一个诚实和正直的人,失去这样的忠臣的损失正越来越向我逼近…… 由此可知,威廉二世对国家审计是多么的重视!1784年,弗里 德里希大帝说过这样一句名言:( 250 Jahre Rechnungsprufung,Frankfurt am Main 1964,p.15-16.p.10. ) 一个人除非他不愿意统治一个国家,否则,他必须下定决心,掌握 一个君主应该具备的知识,树立起信心,对工作和困难无所畏惧,这样才能树立起 自己的威信,这也是统治阶级的需要。如果有人说,查帐简直太无聊了,那么,我就这样回答他:国家的繁荣富强要求我对会计帐目进行审查,在这样的情况 下不允许我害怕麻烦。 当时,总会计院的主要任务是:发现差错;检查帐目的内容和形式;注意 杂乱无章的会计帐目;改善收入,限制支出。威廉二世也曾一度认为,一个国家的 政治、经济和军事三个方面,只有在协调治理情况下,才能达到富国的目的。在经济方面,他努力克服危机,繁荣经济,缩减不必要的开支。毫无疑问,国家审计在经济改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正当分裂、保守和落后的德国在帝国皇冠的余辉、普鲁士军刀的淫威下 洋洋得意、自我陶醉的时候,奥地利也处在假虚的“开明专制”之中。 查理六世的长女玛丽亚·特利萨(Marir Theresia,1717——1780)按《国本 诏书》即袭哈布斯堡王朝王位以后,在国内采取“开明君主制”,对政治、经济 、军事、外交、司法和教育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奥地利封建制 度的发展和工商业的繁荣。1761年12月23日,她亲手签署命令,创立了奥地利审计法 院的最早前身——“会计署”(Accounting Chamber)。( The History of the Austrian AI(Resume)p.1. ) 该署的主要任务是: 1.发现会计帐目的差错,指出在公共资金的收入和支出方面的不足之处; 2.实施预防性控制,即在女王作出决策之前,对悬而未决的经济事项表达 意见; 3.帮助改进会计方法; 4.领导和管理所有的会计机构。 会计署的建立,为世界国家审计发展中挪威国家审计这股支流开辟了流程和河床。 但是,在后来的日子里,由于审计监督触犯了一些政府部门的利益,导致二者之间的矛盾 激化,所以,1773年,统治者被迫取消预防性审计,显然,这一取消架空了会计署的审计权,虽然第二年又恢复了它的一些权力,但审计部门依然名存实亡,失去了活力。 约瑟夫二世(Emperor Joseph II,1741——1790)1780年独掌政权以后,与特利萨一样,也实行“开明君主制”。为了巩固其封建统治,对包括国家审 计在内的政治和经济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1782年,约瑟夫二世命令所有属 于奥地利君主的会计和审计业务,均划归“会计法庭”(Court Chamber of Accounts),从而使审计官员再次获得了曾一度失去的全部权力。 尔后,审计机构几度改组,如:(The History of the Austrian SAI(Resume)p.2- 3.) 1792年,弗朗茨二世(Franz II,1768——1835)取消会计法庭,将国家审 计权划归政务院及其中央监督部(Central Control Department);1794年,建立最高国家审计机关(Supreme State Audit Institute),直接属于国王 枢密院;1801年,撤销最高国家审计机关,由隶属于各级法院和长官的会计机 构负责人代行审计职权;1805年,建立会计总局(General Accounting Directorate)。该 机构直接对国王负责,所以,当时,事实上不存在国家审计机构。1854年,会计总局改组成“皇家最高审计机关”(Imperial and Royal Supreme Audit Agency)。该机关相当于部级,直接对国王负责,代表国王确保所有国家 会计事项的完整性和合法性,并对财政部的资金管理进行审查。 3.2 英国国家审计的发展 英国国家审计可以追溯到中世纪。 最初,国家审计并未获得独立的地位,而只是王室财政制度的一部分。所 以,要准确地理解英国国家审计的起源,首先应了解英国财政制度的早期历史。 英国王室财政制度创立于威廉一世时代(1066年——1087年),到享利一世 统治时期(1100年——1135年),随着中央统治机构日趋完善,专制王权的进一 步巩固,财政部门成为专制政权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时的财政部下设两个机构:一是下院(Lower Exchequer),又叫收支 局(Exchequer of Receipt);一是上院(Upper Exchequer),又叫收支监 督局(Exchequer of Account)。上院的基本职能是:① 综合管理王室收支;② 审查下院编制的会计帐簿;③ 发挥法庭作用,处理财务方面的纠纷。下院 的基本职能是:① 受王室委托,处理王室收支业务,管理公款;② 编制王室 会计帐簿。为了防止差错和舞弊,经得起上院的审查,下院建立了一套较为严 格的会计帐簿组织的内部牵制制度,它的做法是:王室会计帐簿分设三个:第 一帐簿由会计官记录;第二帐簿由司法官记录;第三帐簿由国王的特别代理人 记录。一笔经济业务发生后,三个帐簿分别反映。其中会计官记录的第一帐簿 尤为重要,是上院审计的主要对象,它应经常与另外两个帐簿核对。一年要进 行两次会计报告,一次在 3月末,称为中期报告;一次在9 月29日,称为期末 报告。( 片冈义雄 片冈泰彦译:《ウルフ会计史》 法政大学出版局 p.75-76. ) 1314年,英国任命了第一任国库审计长(Comptroller General of the Exchequer)。 3.3 法国国家审计的发展 1789年以前的法国,其国家审计制度已独立于行政部门而存在。当时,人 民只是偶尔争取过预算的管理权和各级政府官员经济责任的监督权。政府各部 的部长原则上对自己的公用资金的开支承担责任,而议会很少过问这些资金的 实际使用情况。1256年,法国国王圣路易颁布“伟大法令”,其中要求各城邦 的市长、政府官员应与四名仲裁员(长老)一起,在圣马丁,即11月11日前一 天,来到巴黎,并随身携带城市的收支帐目,以备王室审计官的审查。这些审 计官是由国王任命的精通财经、法律和数学的教士,他们在巴黎一个教堂的专 门大厅里对这些收支帐目进行经常性审查。最后由财经委员会对他们的审计结 果进行裁决。皇室还特地委派一名专管皇室财产的首席骑士协助财经委员会的工作。 这是法国司法模式审计制度发展的最早证据。1778年,著名学者布什·丹 格里斯(Boucher D’Argis)在其名著《百科全书》中指出:( 蒋明琪 《政府审计原理》 p.312.) 法皇从来视司法为皇家最光荣的职责,故初则亲自审判案件或亲临 旁听;后则制订法律交立法部门与审计院执行之,而为之监督。立法部门掌民刑事诉 讼,审计院掌财务之司法审判。 1318年7 月18日,菲力普·勒·隆五世(Philippe V.Ditlelong)在蓬图 瓦兹颁布法令。其中规定: 我命令所有的帐目必须每年审查一次。 为了加强政府部门经济责任的监督,1320年,设立了审计厅,审计职权由 国王指定其政治顾问与法律顾问负责掌握,组织规模不大,职权也经常变更。原则上,巴黎审计厅为皇家唯一对普通收支和特别收支进行审查的监督机构,兼为皇家的行政法院。中叶以后,为皇家与地方一切收支的审判官,除审计工 作以外,还拥有刑事处罚权,对承担经济责任的官员进行监督,不允许有任何 侵犯国家财产的行为发生。 大革命前夜。审计厅设厅长1 人,司长12人,审计官78人,协审82人,核 算员38人,检察长和检察官各1 人,书记长2 人,书记官1 人,书记1 人,会 计2 人,法警长1 人。厅长和书记长是最重要的官员,终身制。审计人员由首 相提出,然后通过考试,合格者,再由国王任命。15世纪以后,路易十一规定 审计人员只有在其死亡或自动辞职时,才能被免职。协审有权出席审计会议,其服务期间采用半年制,分为两组:一组从1 月1 日至6 月30日;二组从7 月 1 日至12月31日。 由此可见,法国国家审计虽然晚于英国,但有两点很值得称道。这就是封 建统治者已通过颁布法律,要求实行审计监督,从而使各级政府机构和官员接 受审计,成为一项强制性措施;而且,这种审计机构已具有司法权,开司法模 式审计监督之先河。革命前的法国,国王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法国的王权是 欧洲专制的最高典范。这种制度只承认一个原则,就是“朕即国家”,所以,法国当时的国家审计机构是一种向上的结构,纯粹是国王一人手中进行经济监 督、巩固其统治地位的有力工具。 3.4 葡萄牙国家审计的发展 根据史籍介绍,葡萄牙国家审计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 1389年7 月5 日,国家权力机关颁布了葡萄牙最早的国家审计条例。根据 该条例,建立审核所(Casa Dos Contos),负责以强制方式对官员的经济责任 进行监督。这是对国家财政进行明确和有效管理的重要保证,旨在进行有效的 会计管理,同时,谋求对会计帐目进行准确和快速的结算和审计。当时,审核 所位于里斯本城堡的一座塔楼中。( TRIBUNAL DE CONTAS:1389——1989,600 anos,1989,pp.7-8.) 在此之前,审计工作主要由里斯本审核所和国王审核所负责:前者的雏形 出现于13世纪后半叶迪尼斯国王统治时期,其职责是掌握并审查全国所有税吏 的收支事项;后者从1370年开始任命财政稽核员,负责对王宫税吏的经济职权 进行审查,并参加王室财产和国库的上层管理。 1419年11月28日和1434年3 月22日,分别发表了第二个和第三个审计条例 章程,从而进一步完善了专制统治下的皇家审计制度。 1627年,根据菲利普国王二世的审计条例,对审核所进行了一次重要的改 革。其结果,国家的会计管理集中于王国王室审核所之手,包括海外殖民地。这次改革直到18世纪中叶,还影响着葡萄牙政府的财政管理。 王室审核所被取消以后,又根据1761年12月22日的法令成立了王室国库。王室国库(National Treasury or Royal Exchequer)意味着绝对的集权制,意味着负责王国所有的收支事项,以避免严重的收支分散状况。这种分散状况 使权力部门无法对国家帐目进行全面的和系统的管理和审查。王室国库由直接 隶属于国王的国库总检查长领导。尔后,又先后改名为国库和审计法院。( TRIBUNAL DE CONTAS,P.1.) 王室国库更名为国库和当今审计法院的过程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它从一 个侧面反映了葡萄牙国家审计的发展过程。从结构上看,1849年创立的审计法 院至少是现在审计法院的雏形。在漫长的时间里,葡萄牙国家审计机构不断得 到更替,逐步具备了复杂的组织结构,使封建统治者有效地对他的财政活动进 行了控制。 与其他封建制国家一样,封建统治者均是以自我腐败为代价使自己不受监 督。而且,历代统治者为协调国家财政模式所进行的国家审计的变革,都不过 是在贯彻这样一条原则,即“变是为了使一切都不变”。这些改革措施在当时 特定的形势下都是有效的,但确实又是专制性质的,其目的在于压抑民权,伸 张君权,维持封建专制统治。 19世纪中叶以后,特别是共和国成立以后,相继对国家审计制度进行了改 良。随着审计法院接受议会和国家经济界的代表参加委员会的领导工作,葡萄 牙国家审计机构在新的政治和经济形势下逐步得到了完善,并实行了民主化。1933年,新政权成立以后,重新确定了国家审计制度。直到今天,这些规章制 度仍然在指导着现在的审计法院。
正在载入评论, 请稍候...
![]() |
词条统计相关词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