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网首页 问答首页 我要提问 问题分类 积分商城 财税百科 RSS 更多
使用帮助
智董知道——全球海量内容专业财税互动问答平台 > 百科 > 中国企业会计规范建设五十年(二)

编辑词条   发表评论   历史版本   打印   中国企业会计规范建设五十年(二)

    为了适应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需要,财政部于1982年12月颁布了《国营对外承包企业示范会计制度——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1983年3月颁布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试行草案)》,同年4月颁布了《中外合资经营工业企业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试行草案)》。1985年4月,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的两项会计制度经修订后正式颁布施行。这两项会计制度吸收了大量的西方会计实务中的原则和方法,从而与以往的会计制度形成本质的区别。这种转变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职能首要的不是为国家调控全国经济服务,而是作为一种商业语言,用以沟通合资经营企业的中方与外方。1992年5月,《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颁布施行;同年6月,财政部颁布了《外商投资企业会计制度》,它们在更大范围内吸纳了国际会计惯例。上述会计制度的出台为下一阶段我国会计规范向国际会计惯例靠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1978-1992年是我国企业会计规范建设的历史转折时期,其间的发展同样验证了“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这条颠扑不破的真理。综观这一时期的企业会计规范建设,它具有如下特点:(1)企业会计规范包括法律规范和制度规范两个层次,并开始向体系化方向发展;(2)企业会计规范的内容在保留并加强原来的会计业务核算和会计人员职资规范的基础上,又新增了关于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3)企业会计规范开始向国际会计惯例靠拢。

  三、1992—1999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企业会计规范建设

  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财政部于1992年11月30日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并从1993年7月1日开始施行。《企业会计准则》的颁布使我国的会计发生了重大改革,它不再按所有制、行业和部门进行区分,并采用国际通行的借贷记账法、会计要素分类法、会计等式和会计报表体系,实行国际会计惯例中的谨慎性原则、制造成本法、资本保全原则等。《企业会计准则》的颁布,标志着我国会计基本上实现了由计划经济模式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的转换。在《企业会计准则》的基础上,财政部陆续颁布了工业、商品流通业、建筑施工业、房地产业、金融保险业、交通运输业、对外经济合作业、旅游饮食服务业、农业等行业会计制度;同时,财政部发布了30多个具体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至今已正式施行了9项具体会计准则。这样,《企业会计准则》在会计规范体系中的核心作用基本上得到了确立与体现。
  
  1993年12月29日,修订后的《会计法》颁布施行。这次修订主要是因为1985年《会计法》的部分内容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因而,1993年《会计法》将会计的作用改为“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突出了法律对社会公众利益的保护,并将其使用范围由国营企事业单位扩大到所有企事业单位。①同时,1993年《会计法》针对当时造假账、假报表问题愈演愈烈的具体情况,要求单位领导人“保证会计资料合法、真实、正确、完整”,并明确了违法责任人、执法人,区分了违法程度,减小了违法的可能性②。
  
  为了满足股票市场发展的需要,证监会于1993年4月22日发布了《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对公司申请公开发行股票和申请其股票在证券交易所交易时应披露的会计信息以及上市公司在期中、期末所应披露的会计信息作出了基本规定。证监会从1996年6月12日开始发布《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的内容和格式准则》,至今已发布了7号,它们是对《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的具体化。1993年12月29日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它要求公司须在每一会计年度终了时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然后须经审查验证,并在召开股东大会年会的20日以前置备于本公司,供股东查阅;1998年12月29日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并于1999年7月1日起施行,它对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披露作了基本规定。至此,我国已基本上建立起上市公司会计规范体系,为股票市场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还应值得注意的是,1996年财政部颁布了《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再一次强调会计基础工作;1998年《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颁布施行,它是对1992年《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的提高。
  
  总之,1992-1999年是我国企业会计规范建设的重要发展时期,是企业会计规范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发挥重要作用的时期。综观这一时期的企业会计规范建设,它具有如下特点:(1)企业会计规范突破所有制、行业和部门的界限;(2)企业会计规范由法律规范和准则制度规范两个层次构成,包括专业性规范和相关性规范两大部分内容;(3)企业会计规范开始形成以《会计法》为统帅、以《企业会计准则》为核心的会计规范体系;则向国际会计惯例靠拢是企业会计规范的又一个重要特征。

  四、关于加强我国企业会计规范建设的若干意见

  五十年来的企业会计规范建设,虽然取得了历史性发展,但如何加强我国企业会计规范建设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下文就其中几个重要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我们的意见。
  
  (一)有关《会计法》问题
  
  从世界范围来看,会计法律规范一般散见于其他法律规范之中,世界各国并不单独制定专业性法律《会计法》,其原因在于会计行为作为企业行为之一,与企业其他行为具有密切的联系,对企业任何行为的规范,都将会涉及到企业会计行为。笔者认为,相关法律规范虽然已涉及到企业会计,但它并不能代替会计的专业性法律,原因有二:(1)企业会计的某些内容,如会计管理体制、会计监督、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等,是无法纳入到其他相关法律之中的;(2)相关法律规范可以涉及部分会计核算及会计人员的法律责任,但这些规定对于会计人员来说是分散的、不完整的。因此,制定专业性法律——《会计法》是完全必要的。以《会计法》为统帅是我国企业会计规范的一大特色,不仅应该坚持,而且应使其不断得到加强。一直困扰着我国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应该说,它与《会计法》本身及其执行不无关系。因而,修订《会计法》是一项紧迫的任务。
  
  (二)关于企业会计准则和行业会计制度问题
  
  考察世界各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一般有两类:一类是政府机构;另一类是民间机构。由民间机构制定的会计准则能否得到实施,还取决于其能否得到政府的认可或支持。从这一角度看,由哪类机构制定会计准则并无本质区别。我国的会计准则是由政府机构制定的,很多人认为这不恰当,实际上这并没有什么不妥,其关键在于制定人员的构成和充分程序的运用。而对于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来说,最重要的问题在于在借鉴世界各国已有的会计准则研究成果时,如何与我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这是一个需要长期探索的问题,有待于会计学界的进一步研究。对于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行业会计制度并存的问题,很多人认为,既然西方国家会计规范体系中没有行业会计制度,中国也应废除行业会计制度。早在1995年4月我们就认为,根据中国的国情及会计实践,行业会计制度不应废除①,而近几年的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行业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并存,其原因在于:(1)具体会计准则只对必需的会计政策(包括备选会计政策)作出规范,不涉及各行业的账户设置、使用和账务处理,这些问题仍要借助于行业会计制度。(2)行业会计制度与具体会计准则的内容并非简单重复。具体会计准则的内容既包括通用业务准则,也包括特殊行业、特殊业务、特殊经营方式准则,它是跨部门、跨行业的横向会计规范;而行业会计制度则是针对某一行业的特点,规定这一行业中每个企业应当设置的会计科目及其使用方法,以及如何编制会计报告等,它是一种纵向会计规范。(3)行业会计制度的存在并非否定具体会计准则的作用。行业会计制度是企业会计人员处理会计实务的直接依据,而具体会计准则是行业会计制度制定的依据,只有通过具体会计准则对行业会计制度的约束,才能使不同行业的会计信息具有可比性。因此,我们认为,行业会计制度的存在将使会计准则得到更好的执行,当前最重要的是,随着会计准则的颁布,应不断修正现行行业会计制度,使两者在实践中珠联壁合,协同一致。
  
  (三)有关会计委派制问题
  
  根据现代企业理论,资产的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存在着委托——代理关系,他们的目的往往是不一致的。如果缺乏必要的激励和约束机制,经营者就有可能作出违背所有者利益的事情。可见,“内部人控制”实质上是委托——代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它是由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所引起的。因此,可以这样认为,只要在委托——代理过程中存在信息不对称,“内部人控制”问题就会存在。而在所有权与经营权相互分离的企业组织中,信息不对称是普遍存在的,故“内部人控制”现象必然也普遍存在。在我国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政府以各种方式使经营者获得自主经营权,其结果是,“内部人控制”在提高劳动效率、增强企业活力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同时,它也带来了国有资产的巨额流失。从会计的角度来考察,企业的会计行为深受“内部人控制”的影响,当前,我国会计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实际上都是由企业来决定的,其个人利益与企业利益紧密相联。在这种情况下,会计人员实际上已成为企业内部人之一,会计必然成为内部人实行控制的工具。同时,我国企业外部监督,包括财政、税务、审计等,普遍存在监督不力问题,它也是我国国有资产流失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会计信息在委托——代理关系中的作用在于评价管理当局对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企业内部人为了表明其已完成受托责任,在缺乏有效外部监督机制的情况下,必然会挥动会计这一工具,使其产出符合他们需要的会计信息。可见,会计信息是根据企业内部人的需要而不是根据客观事实产生的,其失真是可想而知的。由此可见,我国会计信息违法性失真①是在“内部人控制”、会计成为内部人实行控制的工具以及外部监督不力等三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而形成的。
  
  会计委派制是在我国有关会计规范在治理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时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的情况下而产生的一项制度创新。它的目的在于通过改变会计人员的身份,将作为“内部人控制”工具的会计变为监督“内部人控制”的力量。从实质上看,会计委派制是政府对企业实行监督,会计不再是“内部人控制”的工具,而是代表政府的监督,因而,它对治理会计信息违法性失真问题具有重大意义。
编辑知识
标签:中国会计史$False$
贡献者:guest
参考资料:无
本词条对我有帮助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正在载入评论, 请稍候...